胃肠空荡,会感到饥饿;同样,心灵空虚,也会感到饥饿,心理学家将后一种饥饿称之为“情绪饥饿”。情绪饥饿又常常发生在物质上富有、空闲时间多而精神上却感到空落的一些人的身上。比如,咱老了,咱退休了,咱衣食无虞,甚至咱每天有酒有肉,可就是空闲的时间太多太多,闲得很不自在,闲得有点伤感,无端的郁闷,没完的烦躁,心里总觉得空空落落的,这大概就是情绪饥饿。
情绪饥饿,表面上看似乎和这个“闲”字有关,闲饥难忍,闲日难过,闲愁烦人,闲味最苦。一位刚退下来的老同志,闲得百无聊赖,闲得无着无落,春节时就贴了这样一副对联:上联是“忙愉快,累愉快,闲不愉快”,下联是“年好过,月好过,日子难过”。这大概也是情绪饥饿的一种表现吧?
闲,本来是个好东西。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说:“没有相当大量的闲暇,一个人就和许多最美好的事情绝缘。”退休之后,闲的时间多了,一些老人为什么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笔最大的财富,反倒觅些闲愁、惹些闲气呢?大概是没能让一些“最美好的事情”占领自己的闲暇空间。
清人张潮在《幽梦影》中这样说:“能闲世人之所忙者,方能忙世人之所闲。人莫乐于闲,非无所事事之谓也。闲则能读书,闲则能游名胜,闲则能交益友,闲则能饮酒,闲则能著书。天下之乐,孰大于是?”闲,并不必然无所事事,并不必然寂寞无为,可以利用人生难得的空闲去做些自己喜欢做又有益于身心的事,用最美好的事情,做精神上的美味大餐。这样的事很多很多,除了上述读书、旅游、交友、饮酒外,还可举出许多,比如关心他人、乐善好施、养花莳草、唱歌跳舞、发挥余热等等,都会让自己充实,让自己快乐。
咱老了,老了有事做,有兴奋点,有奔头,有一些最美好的事情,做自己晚年的“盛宴”,让咱闲中取乐,乐都乐不过来,哪还会感到什么“情绪饥饿”呢?
体味生活的美好,享受精神的快乐,其实,就这么简单。 (摘自《长寿》2012年第5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