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话说:民以食为天。饮食与人的健康、生命的关系尽人皆知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不仅为了充饥,同时还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。
食有四性配四季
从中医角度说,食物有四性,即寒、凉、温、热。寒、凉性食物属于阴性,有清热、泻火、凉血、解毒等功效,热性体质的人可以选用;温、热性食物属于阳性,有散寒、温经、通络、助阳等功效,适用于寒性体质的人群。此外还有平性食物,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,各种体质的人都可以选用。
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,表现出温热寒凉不同的气候特点,饮食也要跟着四季的温度、湿度等外界条件变化而变。
春宜疏 春季大地生机勃勃,阳气升发,易受风而多温,常表现为迎风流泪,伤目,口味发酸,易怒伤肝胆,因此在春季宜用疏风凉肝之食品。可选用菊花、韭黄、春笋、豌豆苗及新鲜鲫鱼、猪肝、猪肉、鸡蛋等。
夏要清 夏季温热易受暑邪,五行属火,耗伤津液,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,易使心火上延,面红耳赤,口舌生疮,因此宜降心火,调理心志。夏中时节,气候炎热,人体出汗较多,食欲不佳,易伤心脾,一般宜调节元气,调理脾胃,脾胃之气充足,则神清气爽。可选用绿豆汤、薏苡仁、苦瓜荷叶粥、凉拌豆芽、糖拌西红柿、百合红枣汤、西瓜、荔枝等。
秋应润 秋季气候渐趋凉爽,燥气当令,人多口干咽燥,咳嗽少痰,易伤肺津,宜滋阴润肺。宜食西洋参、梨子、白木耳等。
冬需补 气候寒冷,人体阳气内藏,脾胃功能相对虚弱,在饮食方面,忌吃寒性食物,否则必然会损伤脾胃阳气,引起身体各种疾病。相反,冬季天气寒冷,应多吃一些暖性食物,袪寒生暖。可选用黑豆、芝麻、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鸡肉、鱼、核桃、红糖等有滋补功效的温热性食品。
食有五味养脏腑
味是中国菜的灵魂。古人把甜、酸、苦、辣、咸定为五味。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,深刻地认识到人们所食用的食物,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,有五味归五脏之说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咸入肾,甘入脾”。这是古人对食物的性味所归纳出的与五脏的关系。因此,人们可以根据各自体质的特点,选用不同的食物。另外,不同疾病患者,所用的膳食也应有所不同。“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枣皆甘。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等皆酸。肺色白,宜食苦,麦、羊肉、杏皆苦。脾色黄,宜食咸,大豆、粟皆咸。”由此可见,药膳的组合,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。
饮食虽有五味养五脏之说,但也不可过度偏嗜。如有太过或不及,必然会造成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,而产生疾病。因此,利用五味对应五脏之说,可调整脏腑之不足,如用辛味食物配制成的药膳,可以散肺气之郁;甘味药物、食物制成的药膳,可以补脾胃之虚。利用五味调和的药膳,五脏才可得以补养。(摘自《老人春秋》2012年2月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