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年前,北师大育新支部的两位负责人分别给我打招呼:育新社区要办老年电脑班,让我做志愿者上课可以吗?我没有太多思索就答应了。理由很简单:自己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退休教师,能为社区老同志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做工作我感到很荣幸。
3月中旬,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小满把电脑培训班的教学内容、人数、时间安排等用电子邮件传给我。我看完之后感到,虽然从内容上看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些最基础的入门知识和操作,但对我来说还是一种挑战。首先,以往的教学从内容到对象,都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,而现在的这些内容过去从未教过;其次,教学对象都是退休人员,19名学员中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,70岁以上的也有好几位。有一位老太太至少有74岁,是学员中最年长者,有人认为她有“老年痴呆”症。这样高龄的“学员”过去从未教过;第三,育新花园是北京高校教师居住最集中的地方,这里居住着北大、清华、北师大、北航等50多所高校的教师,参加这个学习班的学员直接、间接地与这些学校的教师有某种联系,因此,讲课的效果会影响到北师大教师的形象。
挑战,习惯性地激发了一种激情和自信:认真去做,一定能够做好。
这项工作虽不算多么惊天动地的事,但我还是做了认真的准备,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,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设计。首先,确定了教学目标,包括知识目标、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。特别在情感目标中提出,通过学习,使老年学员学会使用计算机、使用互联网,“享受计算机带来的乐趣”,以丰富退休后的精神生活,提高生活品质。这一目标的确定,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,同时,对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。其次,明确学习内容,这些内容是主办单位——社区居委会,根据学习人员的基础提出来的,包括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。此外,我还把学习中的互助和共享学习成果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一项内容,这不仅会促进学习,还有助于情感目标的达到。再其次,是对教学方法的设计。其中,考虑最重要的因素是根据学习者的基本特性,如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。起初认为,参加学习的老年人多是有经验、善思考、富智慧的,但通过第一次上课实践,表明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,具体到电脑的学习,他们的这些特性都不复存在了。
第一次课就是按照以上的分析进行的。注意启发大家的思考,把一些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。结果,大家的反响很大,直截了当地说:老师,你不要把我们当成大学生,我们连小学生都不如,我们年纪大了,记忆力差了,说一遍记不住,你就说该如何做,我们就跟着做,不用管是什么道理。一下子提醒了我,最初对学习者的分析是不切实际的。
根据第一次上课的反映,我在认识和具体作法上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。先是明确每一项操作的作用,然后演示操作的每一步骤,同时要求做好笔记,记下操作的每一步,最后再带着大家做一遍。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基本上知道每一项操作是干什么的,以及如何完成这些操作。手把手的教,每个人都有所收获,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起来。调整后的教学方法对于这样的学习者是十分有效的,大家也认可这种学习方式,其效果也十分明显。
4月16号下午上完了最后一次课,在结束之前,利用20多分钟的时间进行了学习成果交流。一位叫张凡的学员朗诵了她参加学习后写的一首诗:
老来学电脑
我是电脑门汉,
如今抱起敲门砖。
感谢育新居委会,
更谢老师细指点。
文档、绘图、发邮件,
本领众多眼缭乱。
活到老来学到老,
想学本事要苦练。
笨鸟慢飞多努力,
夕阳更美更灿烂!
还有4位学员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,当时就通过电子邮件或QQ与我建立了联系,说明他们完全掌握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操作。大部分学员都带了U盘,拷贝讲课的课件,以备课后学习用,就有一位学员在学习班结束后一周与我联系,说:“我今天学会加好友了,太高兴了,谢谢老师”(“加好友”是QQ中与别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操作)。最使我感动的是那位被称为有“老年痴呆”的老太太,她拿着新买的U盘走到我面前说:老师你把讲的所有内容拷贝给我,回去后再看一遍,如果下一期还是你讲,我还来听,而且让我老伴也来。看得出,课堂上讲的她大部分都没有掌握,但她有了学会使用电脑的兴趣和信心,有了这一点,相信她迟早会学会的,这也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一点。
学习班结束了,客观地讲,通过这一次学习真正掌握所讲内容只是一部分人,顶多有50%,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需要日后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,但绝大部分人不再恐惧电脑了,有了学会使用电脑的信心。有限时间的学习班学习,只能是把学员带入使用计算机的门槛,还要靠以后的不断使用,才能真正掌握电脑的使用。作为一个电脑使用的引领人,能取得一点效果,我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。
(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师 师书恩)
|